茶。旅人/石某

 

茶旅人001.jpg  

 

包種茶的發源地,南港大坑

在日人時代就已經開始作茶

 

茶旅人007.jpg  

 

含蓋大坑、畚箕湖、腦寮一帶都是茶區

 並有茶葉傳習所聘請當地茶師

 魏靜時、王水錦兩位先生傳授製茶的工法

 

茶旅人008.jpg  

 

那時候,家家戶戶都種茶,茶樹品種也多

 青心烏龍、青心大冇、武夷、水仙

 大葉烏龍、紅心烏龍和小葉鐵觀音都有

 

茶旅人009.jpg  

 

70年代,由於開採煤礦,茶農大都廢耕,而轉往礦坑工作

 茶園因此荒廢成了次生林,這些野放的茶樹,如今已成了遺跡

 老樟樹以飛龍在天之姿,指向遠遠的茶園

 

茶旅人021.jpg  

茶旅人003.jpg  

 

登走舊庄茶山步道,遇見土埆厝三合院余家古厝,讓人欣喜萬分

 余家古厝位於南港區舊莊街二段3165

 主人余軟說,這裡屬於畚箕湖,大坑溪的上源茶區

 

茶旅人023.jpg  

 

余軟大哥熱誠招呼,還泡茶請我們試喝

 

茶旅人024.jpg  

 

古厝正身牆體上,左右各裝一個音響

 山中沒有甲子,但一定要有音樂

 這時候聽陳明章,下午的一齣戲最對味

 

茶旅人011.jpg  

茶旅人010.jpg  

 

土埆厝邊旁有一棵老樟樹

 樹影婆娑,構成一幅古拙有味的住居景觀

 那樹,那屋,那桂花香….令人歡喜而陶醉

 

茶旅人014.jpg  

茶旅人012.jpg  

 

余家古厝。余軟茶園。專業種植

 內售:包種茶、鐵觀音、桂花茶、油茶油、野蜂蜜

 

茶旅人013.jpg  

 

不管頭等獎、貳等獎、参等獎,或者是沒得獎

 茶入喉,回甘對味,對我來講就是好茶

 

茶旅人016.jpg  

 

土埆厝庭前就是菜園

 愛吃什麼菜,自己去菜園摘取

 這樣的生活,很田園,也很人間

 

茶旅人015.jpg  

 

「來啦!來飲茶啦!」

 余軟在後面煮水泡茶盛情招呼著

 疑!ㄚ嬤手上拿著什麼仙草呢

 

茶旅人005.jpg  

 

ㄚ嬤說,(蝦蛄草)為清熱解毒的青草茶

 襯著陽光曝曬夏枯草,不然會壞掉

 

茶旅人004.jpg  

 

喝了鐵觀音和桂花茶,覺得喉韻挺純真的,回甘甜適

 這時候ㄚ兄也出來招呼我們,主人質樸憨厚中

 帶著意誠款待,這模樣讓人很是喜歡

 

茶旅人022.jpg  

 

土埆厝主人余軟與母親留影,正身門口一張

 

茶旅人006.jpg  

 

客廳也來一張

 

茶旅人017.jpg  

 

拍完照,余軟拿出相簿翻閱著很多思念

 ㄚ嬤在一旁金金看

 

茶旅人018.jpg  

 

余軟的父親是個老茶人,去年剛過世

 

茶旅人019.jpg  

 

這是在茶展會場上拍的。余軟的父親與母親

 

茶旅人025.jpg  

 

參展會上有老老的製茶器具

 

茶旅人020.jpg  

 

來自父親的傳承

 有情的人,思念的心,回甘的茶

 我在余家古厝。余軟茶園

 遇見了茶旅人

 

茶旅人002.jpg  

 

懷想茶師魏靜時先生早年故居

 

【南港茶葉史】

 

光緒十一年,福建安溪人,魏靜時、王水錦見大坑地區適合發展茶葉

 遂引進福建安溪包種茶在該處種植,使南港成為台灣包種茶發源地

 南港茶山當地人稱大坑茶山,海拔約兩百到三百公尺的小山崙

 從高處往下看,整個茶山地形很像畚箕,故又名畚箕湖

 山地雨量適中,山泉甘冽,土壤中含有沙壤,是理想的茶區

 當時外銷到南洋的包種茶,仍以南港茶葉為主

 多打印南港的標誌,使得南港成為包種茶研製的重鎮

 後來南港包種茶傳至文山區,使深坑、石碇

 木柵、新店一帶廣植包種茶,成為文山包種茶

 故現在已很少人知道,南港包種茶才是台灣包種茶的始祖

 民國六十年代以後,茶葉內銷市場蓬勃興起

 現除了包種茶之外,尚有大葉烏龍、鐵觀音、武夷茶

 水仙、紅心烏龍等珍貴茶種

 

 

茶。旅人/石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夢人文/石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