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峰林家。萊園/石某
1893年(清光緒19年),林獻堂的父親林文欽
為祖母羅太夫人蓋了一座花園
萊園效法老萊子『彩衣娛親』而取名
圖為林獻堂的祖母羅太夫人與小小曾孫合影
這張圖為林獻堂的父親林文欽
林家世代武將備出,林文欽不愛習武,但性情溫和喜愛讀書
在1893年一舉而中了舉人,為林家第一個舉人
霧峰林家在當時台灣五大家族中
唯一以文化事業聞名的世家
這一張是林獻堂先生的家族照
木棉橋,原為木橋,因橋畔有一棵木棉而得名
1921年改建為水泥橋,橋下為擣衣澗
站在木棉橋上,懷想擣衣澗
流水經過了綠意
可以想像潺潺擣衣聲的情境
這是萊園的入口,原本是一座四方亭
1921年改建為仿鐘鼓樓型的白壁圓門
這一落五桂樓為二級古蹟
樓前曾植有五棵桂花樹,故名『五桂樓』
1907年,林家小姐於五桂樓桂花樹旁留影
林獻堂先生攝於頂厝景薰樓前(民國36年)
頂厝有五堂兄弟:烈堂、澄堂、階堂、紀堂、獻堂
飛殤醉月亭,為建在荔枝島上的涼亭
沒有桌椅,顯然是用來唱戲的戲台
從五桂樓的二樓,往下看戲視線極佳
飛殤醉月亭所在地~荔枝島
以前荔枝島有很多棵荔枝樹
由於荔枝樹盤根,幾經湖水侵蝕
所以忍痛砍除荔枝樹,而換作水泥地
這一座虹橋本來是沒有的
過去往返戲台以舟楫交通,極為不便
乃於1932年改建成這座虹橋
這座碑為櫟社二十年題名埤
櫟社成立於1901年,二十年後建立了這座碑
霧峰林家萊園,為林獻堂先生的發跡地
林獻堂在教育、文化方面,或是民族意識的開拓上
實為後人緬懷、效法並延續的模範
圖為林獻堂先生與兒女合照
這一篇以黑白照片統調
希望能夠呈現歷史閱讀的曠味
未署名的圖均來自明台高中官網,特此致謝
霧峰林家。萊園/石某